[切换城市 | 切换高新区]

叶顶:国家顶级节点落户武汉,湖北工业互联网获跨越式发展

  •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

9月28日,作为工业万物互联互通的神经枢纽,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(武汉)在东湖高新区启动建设。武汉节点一旦建成,有望成为中部地区唯一顶级节点。湖北省副省长曹广晶表示,发展工业互联网是国家战略,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落户武汉,是湖北的重大发展机遇。

与此同时,《湖北省工业互联网发展工作计划(2018-2020年)》近日也出台了,提出推进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,3年内让3万家制造企业上网触“云”,实现制造业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转型,将湖北的制造业引入到全新的“互联网+”时代。

一、光谷三次精准“出牌”成功破题“互联网+”

“光谷”,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别名。这是一个光电子产业称雄全国的科技园区,三四年前还不以互联网产业闻名。但如今,光谷已成为小米、奇虎360、摩拜单车等互联网企业第二总部的落子之地,由此助力武汉冲击全国互联网“第四极”,并推动互联网产业反哺制造业。

互联网+三年,互联网梦想如何照进光谷

2015年被称为“互联网+”元年。这一年,“互联网+”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。一批城市站在了“互联网+”的起跑线上,在这批城市中,武汉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城市。

一个在制造业领域已打出全国品牌、同时发展速度飞快的科技产业园区,是否仍然应该花大力气发展现代服务业?从武汉光谷破题“互联网+”的经验来看,这个问题的答案已无需赘述。

对于其他城市来说,光谷互联网+产业更现实的启示在于,如何在相对固化的行业格局中另辟蹊径、迅速找到自身的优势,较快实现一个新产业的集聚、崛起。

在过去三四年时间内,通过吸引全国互联网名企第二总部落户、打造本土互联网+产业生态圈,并力推智能制造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,光谷已打造出拥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。

时间回到2015年,再有想象力的人也很难预料到,光谷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就悄然改变了中国互联网的产业版图。

光谷是如何完成这一壮举的?首先就是有直面迎战“不可能”的信心。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、杭州等地,互联网产业已形成强烈优势,集聚了大量企业、人才、投资的情况下,光谷对互联网产业的态度仍坚定不移。这是产业迅速崛起的第一前提。

如何把“不可能”变为“可能”?通过积极实践,光谷摸索出了吸引第二总部这条路径,并以此明确了与其他城市错位发展的路径。光谷不是凭空设想了这样一个新路径、再误打误撞成功;而是在与企业的充分交流中,以及对金融后台产业、人才供应充足等资源的充分调动下,一边摸索、一边前进,才走到今天。

政策环境是国内各个创新集聚区、高新区发展新产业的竞争点。相比其他地区,光谷互联网政策的特点就是细致入微、企业获得感强。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是,光谷能对符合条件的互联网企业的办公室租金给予补贴,甚至连企业通勤车租赁、员工宿舍乃至实习生都有补贴。这种舍得投入、善于投入、不乱投入的格局和智慧,对于吸引新产业资源必不可少。

面对激烈城市竞争的勇气和决心、成熟而细腻的产业发展智慧,是光谷在互联网等产业发展中获得成功的真正决胜点。而这些“后天”条件,正是光谷发展互联网产业为其他城市带来的启示。在光谷互联网产业成绩背后,政府部门多次找准方向,三次精准“出牌”,推动“互联网+”产业发展。

第一次出牌”:从金融后台到互联网后台

制造业是光谷的立身之本。激光和光电产业、存储芯片、显示面板、生物技术……至2018年初,光谷高新技术企业达1851家,仅次于北京中关村、上海张江、深圳高新区,居全国高新区第4位。

同时,如今的光谷还有另一令人瞩目的趋势:光谷正频繁地出现在IT领域的新闻中。近两年来,至少有50家互联网企业选择在光谷建设全国第二总部。

“客似云来”的景象几乎让人忘记,从前,落户在光谷的全国知名互联网企业并不多,本土互联网创业也很少诞生明星企业。

改变发生在3年前。2015年,受到互联网经济迅速发展的触动,在认识到自身短板和潜力后,光谷决定在这一产业发力。高新区管委会在全国率先成立了“互联网+”办公室,设在高新区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局下,专门发展互联网以及有关产业。

“当时很多人认为,光谷优势在于制造业,制造业招商经验很成熟,但要吸引一线城市的互联网大企业非常困难。”曾参与光谷“互联网+”办公室成立过程的工作人员嘉辉说。但整个光谷对互联网经济的重视,迫使着人们不断想办法、找渠道。很快,光谷“互联网+”办公室发现了新的产业路径:吸引互联网企业的第二总部。

这是一条“意料之外、情理之中”的路径。此前,由于地理、政策的优势,光谷大力发展金融后台产业。在光谷“互联网+”办公室成立时,武汉已成为全国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。

“2015年,我们争取让优步到光谷落户,对方提出想考察本地后台型总部、服务中心类的机构,我们就介绍了一家金融后台。这启发我们,互联网企业发展到今天,不仅要有研发中心、市场中心、决策中心,同时也需要大量后台部门、服务部门对业务进行支撑。”嘉辉回忆道。

这是一个重要发现。互联网企业的后台部门,与金融后台产业存在很多相通之处。随着企业做大,这类部门的地位越发重要,同时规模也越来越大,员工数量动辄达到数千人。由于一线城市运营成本高,后台部门独立分割运营的需求巨大。

金融后台产业在光谷的成功发展,带给互联网企业强烈的信心。光谷更实际的优势还在于,多年来金融后台机构培育了大量懂数据、懂运营、熟悉客服体系的中高级管理者,以及总量更大的一线工作人员。这类人才在金融业后台的服务类岗位经验,可以快速复制到互联网后台部门。在此后光谷的实践中,这两个行业不乏人才流动互通。

由此,光谷在其互联网产业崛起的第一个阶段,打出了务实而有效的一张牌:不与一线城市正面争夺知名互联网企业的核心技术部门,而是依托自身在成本、人才、区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,吸引以运营中心、客服中心为主要内容的全国第二总部、区域性总部。

光谷“互联网+”办公室内部对这种模式有一种比喻:不是“摘果子”,也不是直接“搬大树”,而是通过“种苹果苗”的方式培育产业。

第二次出牌”:从主攻“第二总部”到加码创新创业

在选定吸引互联网第二总部作为主攻方向后,光谷“互联网+”办公室并非没有压力,这一策略最初难免遭遇质疑。

首先,光谷到底能吸引多少第二总部?其次,很多互联网企业第二总部侧重服务功能,而不是决策部门、核心技术部门,利税率不及第一总部,它们对于光谷互联网产业发展能带来多大推动?

答案在实践中迅速清晰。据不完全统计,仅在2017年,就有小米、奇虎360、去哪儿、ofo小黄车、摩拜单车、科大讯飞、小红书、旷视科技、尚德机构、猿辅导等24家互联网企业相继宣布将在光谷设立第二总部。

这个数字,完美回答了“光谷能吸引多少第二总部”的疑问。短短两三年间,光谷作为互联网第二总部集聚区的区域品牌在全国“爆红”。特别是从2017年底以来,不少媒体认为,武汉将冲击全国互联网“第四极”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些企业建设的第二总部,不仅有运营中心、客服中心、数据中心,部分企业将研发中心也顺势落在光谷。

以往,光谷互联网大企业偏少,武汉高校大批计算机人才外流。而在新一轮发展中,更多毕业生选择留在光谷。很多企业也注意到人才流向的变化,顺势在光谷组建研发部门。这也是光谷第二总部模式与其他城市的明显区别。一系列第二总部的落地、行业规模的扩容,虽然没有直接带来巨额的税收,但创业者、就业者、投资机构的聚集,却为光谷的互联网产业开启了良性循环。

这一背景下,光谷在支持第二总部的同时,也加大力度鼓励“互联网+”各领域的创新创业。换句话说,光谷不仅要搬来更多以第二总部为主的“树苗”,也希望趁此机会在本地洒下一批“种子”,借势打造扎根本土的有生力量。这是光谷又一次重要的“出牌”。

在东湖高新区管委会2016年印发的《关于促进“互联网+”发展的若干政策(试行)》中,光谷的态度表露无遗。这一政策把扶持范围扩大至大数据、云计算、光电子信息、生物医药、交通物流等有潜力与互联网发生融合、激发创新创业的领域,并设立了创业投资基金,以及首期2亿元的“互联网+”发展专项基金。

降低创新创业成本,是光谷此后一系列政策的鲜明导向。以2017年光谷面向企业接受申报的“互联网+”产业专项资金为例,可对符合规定的企业按实际投入给予年宽带资费30%补贴,每家企业年补贴金额最高可达100万元。

2018年6月,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公布的《光谷“互联网+”2017生态发展报告》认为,光谷创新业态不断迸发,集聚了一批技术与模式创新并举的“新物种”“新业态”。这些“新物种”“新业态”主要分布在泛娱乐、交通出行、“互联网+”教育、新零售、网络安全等十大领域。在此背景下,2017年共有200余家投资机构投资光谷“互联网+”领域企业,光谷“互联网+”领域企业融资总额达72亿元,同比增长超157%,融资过亿元的企业达30家。

7月,东湖高新区公布第一批上市“金种子”企业名单,包括光电子信息、生物医药、地理信息、“互联网+”等领域的28家企业入选,其中不少企业都与互联网、信息技术紧密相关。

第三次出牌”:从消费互联网到工业互联网

2018年9月中旬,国家工信部对“2018年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项目”进行了认定。武汉光庭科技的“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控制单元”,以及武汉南华工业的“大型水面无人船智能控制系统研发”跻身其中。

这两家代表着产业发展趋势的企业均来自光谷。光谷从一开始就对“互联网+机械装备”“互联网+智能硬件”等领域保持了高度热情。特别是在智能制造浪潮席卷全国的今天,光谷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、信息技术融合的需求更为迫切。

向智能化乃至人工智能发展,是光谷面向未来的有力“出牌”。2017年9月,光谷宣布,将实施智能制造示范工程鼓励推进企业信息化发展,对工业企业信息化升级项目,对信息化软件及配套信息采集硬件系统予以补贴,单个企业每年补贴总额可达500万元。2017年底,光谷出台《关于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》,每年设立专项资金,重点支持集聚高端人才、领军企业引进和培育等工作。

“光谷将充分发挥‘互联网+’产业发展的优势基础,从‘互联网+’走向‘数据+’‘智能+’,实现‘互联网+’发展的全面升级。”眺望未来,《光谷“互联网+”2017生态发展报告》对此做出了预言。

2018年5月,武汉东湖高新区智能制造服务产业联盟在光谷成立。该联盟整合了光谷在智能制造技术研发、人才培养、产品服务等领域的优势资源,是一个提供智能制造全方位服务的专业化组织。

“软件定义工业,工业软件是智能制造的大脑,而物联网是神经网络。随着互联网、物联网高速发展,光谷发展智能制造服务业的条件空前成熟,这方面的人才、岗位都在保持增长。”东湖高新区智能制造服务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刘朱锋说。

“软件和互联网知识更新快,热点频发,竞争激烈,人才高速流动。如果一座城市只有几家软件企业,且领域比较单一,就很难实现融合创新,更难形成生态。而现在的产业,包括互联网、物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AI、智能制造,边界越来越模糊,跨界融合创新越来越多。”在刘朱锋看来,一个地区比较理想的发展逻辑,首先是扩展相对大的产业领域,形成较大的互联网产业规模,快速发展周边生态,形成人才蓄水池;由此才能更好为智能制造、工业软件等细分领域提供人才,并形成聚集,再通过融合创新催生新模式、新业态,形成集群式发展。而武汉光谷就是这样一个典型。

延伸:光谷成立全国首个智能制造服务产业联盟

位于光谷软件园的武汉佰思杰科技有限公司内,计算机工程师们在屏幕前轻轻敲下键盘,他们的每个创新成果,都有可能为工业园的生产线带来改变。

“我们没有车间,但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制造业,是千百个车间。”佰思杰CEO刘朱锋说。刘朱锋的另一个身份,是武汉东湖高新区智能制造服务产业联盟的副理事长。

2018年5月底,在东湖高新区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局、企业服务局支持下,该联盟正式成立,尚属全国首个。联盟内既有管理咨询、技术服务、工业软件、智能硬件,也有数据挖掘、虚拟现实等领域的领军企业,基本涵盖了智能制造服务关键技术的各个环节,打造了完整的生态体系。

而参与牵头成立该联盟的佰思杰原本是一家标准的软件企业,但通过自身能力的建设,通过联盟生态的打造,已成为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整体方案集成服务商。佰思杰的核心产品是一款名为“Nebula(星云)”的工业平台系统,由该企业自主研发。

“打个比喻,工业终端软件类似于个人电脑里的Windows系统,而工业系统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,类似于云操作系统,可按照每个企业的需要,个性化配置业务功能。”刘朱锋说,由于有了“星云”,由佰思杰建设的智能化工厂可以做到打开任何一台终端,在得到平台授权的体系下,操作者能“浏览”整个工厂所有工序的运行情况,最终实现远程操作控制物联网联接的任何一个工厂、任何一台设备。

当前,国内工业机器人产能飞速提升。但业内公认,在这背后,工业软件特别是工业操作系统是非常关键的技术领域。“我们用了近5年时间,组织200多人的团队进行平台层的研发。面对任何企业的具体业务,我们只需要根据工业企业具体需求,模块化选配搭建,快速个性化定制平台应用层,为最终用户形成良好的业务支撑。”刘朱锋说。

从整个智能工厂系统的建设逻辑来看,掌握工业操作系统和IoT平台的企业,也就掌握了整个工厂的大脑和神经,能顺理成章地成为最合适的资源整合者,这也是佰思杰成为智能制造服务产业联盟牵头单位的重要原因。

对于经常承担智能工厂总承包商角色的佰思杰来说,智能制造涉及各种复杂的环节,同时又常面临个性化要求,协调难度大。因此成立一个紧密的联盟,各环节企业携手打造一体化解决方案,统一接口规范,将形成更强的竞争力,无论对佰思杰还是成员企业都是好事。

目前,该联盟内部的合作涉及共同研发、发布联盟标准以及商机共享、打造集体品牌等。佰思杰计划依托联盟,快速形成完整的智能制造产业链集成解决方案,支撑中国制造500强和广大中小企业转型升级,向智能制造迈进。

二、3年内,湖北3万家企业上“云”

2018年9月29日,《湖北省工业互联网发展工作计划(2018-2020年)》(以下简称《计划》)出台,提出推进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,3年内让3万家制造企业上网触“云”,实现制造业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转型,促进湖北省工业经济稳增长、快转型、高质量发展。

提速工业网,时不我待

眼下,一场以网络联通大到流水线、机器人,小到车间机床齿轮的工业互联网革命,正在将制造业引入到全新的“互联网+”时代。

从国际看,发达国家抢抓新一轮工业革命机遇,围绕核心标准、技术、平台加速布局工业互联网,构建数字驱动的工业新生态,国际竞争日趋激烈。

从国内看,自去年11月国务院出台《深化“互联网+先进制造业”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》后,各地纷纷加快出台相关政策,航天云网、海尔、树根互联等工业互联网平台粗具雏形。

从省内看,湖北省作为工业大省,制造业门类齐全,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多。有东风汽车集团公司、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,有高校、科研院所、武汉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中心等优势资源,今年上半年,湖北省又获建跨区域工业互联网互联互通的“神经枢纽”——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。但是,湖北省优势产业和优势资源在工业互联领域尚未形成综合优势,工信部推出的38个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平台,湖北省无一上榜。聚合优势资源,提速工业互联网建设步伐,迫在眉睫。

为此,《计划》提出,到2020年底,工业互联网覆盖所有千亿级行业,建设20个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,培育2至3个全国一流的工业互联网平台,带动3万家以上企业接入湖北工业云(平台),形成1至2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。

组建基金,助力快跑

如何发力工业互联网,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?

以企业内网改造升级为基础支撑。《计划》提出了企业内网IP(互联网协议)化、扁平化、无线化、灵活化的改造方向,实现网络由上层管理系统向工业控制系统和底层生产设备延伸,打通企业级、工厂级、车间级的数据通道。

以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应用为核心内容。湖北省将从20个千亿级以上行业中遴选龙头企业建设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,让工业互联网平台植根于大型企业,分布于垂直行业。推动“万企上云”工程,快速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,到2020年,培育100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。

加强工业互联网产业支撑。到2020年,在存储芯片、数控机床、智能网络设备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,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工业互联网产品和解决方案,并在重点企业、重点行业领域广泛应用。培育100家工业互联网技术产品提供商,实现工业大数据清洗、管理、分析等功能快捷调用。

完善生态体系。以省内20个千亿级以上产业龙头企业为主体,成立省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,形成利益共享、合作共赢的新机制,促进联盟内各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,并加速向上下游延伸。遴选一批产业特色鲜明、转型需求迫切、地方政府积极性高,在工业互联网应用部署方面有一定基础的地区,因地制宜开展产业示范基地建设。

《计划》透露,湖北省将成立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基金,加大财税、专项资金支持力度,落实相关税收、融资、电价优惠政策降低工业互联网建设成本。

三、中国工业互联网走向“快车道”尽管仍挑战

2018年是我国全面实施工业互联网的开局之年,在国家政策扶持下,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步伐大大加快。

“如果没有工业互联网强大的计算与通信能力做支撑,智能制造的生产体系也就无法建立。”近日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合肥工业大学教授杨善林这样说。

在杨善林看来,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,催生了以工业互联网为纽带,以云端服务、边缘计算、人工智能为特征的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制造生态系统,将来一定会“一网天下”,形成全球共享制造经济的新格局。

工业互联网是智能制造的支撑

工业互联网就是通过相关的工业信息标准,把多层次制造资源和创新资源相互连接起来,再通过数据感知、数据分析和智能计算,形成机机互联、人机互联,且无缝对接的制造产业体系。

“比如说,在工业互联网背景下生产一款产品,可以利用网络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最佳的工艺设计,最适合的原材料供应商、生产制造商,通过云计算、大数据把制造产品的各类参数直接传输到设备端,可以迅速开始制造。通过工业互联网,能让全世界的制造资源为我所用。”杨善林说,“未来,从每一台设备到车间再到整个工厂的生产情况,都可以连接在互联网上。”

2012年,世界制造业巨头美国GE公司发布了《工业互联网:突破智慧与机器的界限》,亮出了其新工业革命的行动纲领。重点在于利用美国在互联网领域的优势,以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为核心,构造面向工业的新型互联网体系,重塑产业生态,确保美国在制造领域的领袖地位。

“工业互联网提出的三大智能制造的数字元素:智能设备、智能系统、智能决策,三者集成将彻底改变制造业的格局。”杨善林说,“谁掌握了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技术,谁就有可能集成和控制全球的制造资源。在全球化经济下,智能制造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最重要的手段,其竞争也日趋激烈。”

制造业“上网”核心技术不可或缺

“工业互联网是新型互联网络,标识解析体系、云端服务体系、边缘计算体系、安全保障体系等工业互联网的关键技术标准。”杨善林说。

标识解析体系是实现工业互联网互联互通的核心技术标准,如同上网的3W和.COM一样,谁定义和掌握了标准,谁就拥有主动权。云端服务体系相当于智慧“大脑”,为工业大数据提供包括数据处理、数据建模、微服务组件等核心支撑。边缘计算体系就像全国高铁调度系统一样,每增加或减少一个车次,都会引发调度系统的调整,这种计算服务是就近而实时的。安全保障体系就是构筑了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火墙,集设备安全、控制安全、网络安全、平台安全和数据安全于一体的全方位保障体系。

“这些关键核心技术,是亟待突破掌握的。”杨善林说。工业互联网核心技术并非哪一项单项技术,重要的也非互联网本身,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才是最关键的。

长期以来,我国在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过程中,往往是重技术、轻管理,重单项技术、轻系统集成。很多企业仅仅从工具性需求出发,购买了国外大量的工具软件,或者开发了一些类似的工具软件,这些来自不同厂商的工具软件,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,很难形成具有统领性的智能制造的系统化信息平台。

杨善林说,在核心技术层面,我国与国外尚有很大差距,且有进一步拉大的风险。技术研究零星分散、没能形成统一的规模。“没有掌握这些核心技术,我国制造业就很难‘上网’,就像商业互联网所遭遇的那样,应用市场世界第一,但很少有话语权”。

我国应主动争取工业互联网“话语权”

“工业互联网不仅仅需要单项技术的突破与应用,更重要的是,需要建立跨行业、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架构与技术标准体系,解决数据集成、互联互通等基础问题。”杨善林说,“我国企业要在核心技术与规范标准方面找到自己的位置,才能拥有足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。”

美国依托其互联网和信息、通信技术的绝对优势,欲占领未来产业链的最高端,力图在生产系统最基础的原料端、工业产品的使用服务端,以及不断创新驱动的商业模式端,牢牢掌握工业价值链当中价值含量最高的部分。“这样,即便德国的制造设备再先进、中国的制造系统再高效,美国都可以从源头和价值的投放上确保其竞争力的核心优势。”杨善林说。

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博弈。目前,中国从国家层面、企业层面都在积极布局。6月7日,工信部公布了《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(2018-2020年)》和《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18年工作计划》。其行动目标是,到2020年底初步建成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。在三年内,中国将初步建成适用于工业互联网高可靠、广覆盖、大带宽、可定制的企业外网络基础设施,支持工业企业建设改造工业互联网企业内网。还将初步构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,建成5个左右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,标识注册量超过20亿。7月9日,工信部推出《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推广指南》,着力开展平台标准体系建设、标准推广机制建设及推动标准国际对接三个方面的工作,以建设标准体系助推中国制造快速发展。各企业也积极开展数字化改造、加快信息集成等工业互联网建设。杨善林说,我国工业互联网尽管仍面临不少挑战,但正在走向发展的“快车道”。

延伸阅读

湖北7个项目入选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

9月26日,工信部公布了125个2018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,其中湖北有7个项目入选,居中部第二,仅次于河南。

入选项目中,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《水资源流域联合优化调度能力,大型流域梯级电站群运行维护能力》项目,申报方向为“面向现代化生产制造与运营管理的新型能力建设”;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的《基于研制平台的红外装备研发、工艺、生产一体化管控能力》,申报方向为“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创新与服务的新型能力建设”;湖北周黑鸭企业发展有限公司的《熟卤制品质量控制与质量追溯能力》,申报方向为“面向现代化生产制造与运营管理的新型能力建设”;武汉南华工业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“基于两化深度融合无人船产品全生命周期创新与服务能力”,申报方向为“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创新与服务的新型能力建设”。

此外,还有武汉开目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《基于工业知识的工业APP研发与应用创新平台》,申报方向为“工业APP供给能力提升解决方案”;武汉电一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《(金牛管业等)基于北斗导航卫星技术的智慧用电云管理与智能运维服务平台》,申报方向为“通用动力设备上云”;湖北华辰凯龙电力有限公司的《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》,申报方向为“精细化能源管理”。

据了解,工信部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合发展试点示范,旨在贯彻落实《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推动基于互联同的制造业技术、模式、业态等创新和应用示范。

(本版资料来源:湖北日报、南方日报、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、荆楚网等)


羚客有话说 条评论